購物車 0
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

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柯沛如著

RM 54.30
  • 作者:柯沛如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23/10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柯沛如

食物文化合作社(Food Culture Collective)基金會創辦人,食農故事助產士。

台北小孩,從小相信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聆聽這些故事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元素。14歲獨自赴美求學,高中時在泰國創立第一個基金會。

大學畢業後,因為罹患免疫系統疾病四處求醫,直到搬去舊金山灣區研究食物療法,意外地被食農業者療癒了疲憊的身心。她看見食物背後每個閃閃發亮的人,和他們讓這世界更美好的故事,因此在美國創辦「食物文化合作社」,促進共好、多元、再生的食農文化。2019年入選「14個改變食物的女性」(The Food Tank’s 14 Women Changing Food Around the World)。


內容簡介:

食物,是愛自己最直接的方式。

我吃什麼,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這個世界。


蔣勳說:《用愛發酵》是一本回來愛自己的書,談自己作為一個健康的「人」的許多細節。

龍應台也說:這本書表面上談的是食物、是療癒,深層裡是告訴你怎麼從餐桌找回最單純的愛的方法──愛自己、愛孩子、愛土地。

你是否問過自己:我需要什麼?

原來,食物是通往愛的捷徑。好好聆聽身體,覺知食物帶來的感受;它是自我修復的功課,也是互助共好的連結。而食物最終教會我們的,是對大地上萬物的敬意。

作者重新審視飲食和自我的關係,從「不」的身體困境破繭而出。她尋索灣區的慢食文化,訴說動人的食農故事;她和流散者相遇,展開食物殖民的反思;鼓勵自己動手做,找回健康的主導權;創造從食物出發的親子關係,並與土地親近;從正念飲食到心靈食物,從農夫市集到永續農場,帶來食療的跨國際觀察;認識飲食並不是非黑即白,破除「吃」的迷思。

這是一趟「從產地到餐桌」的探尋之路,一場「從舌尖到靈魂」的生命之旅,更是一個「從我到我們」的療癒行動!


▓從食物得「療癒」

我們的身體不是敵人而是夥伴,透過食物,直接和身體對話吧。用心享受食物,甚至自己動手做,透過正確的食物觀,拿回身體的主導權。

▓從食物看「文化」

食物的殖民主義,甚至矛盾的飲食文化,都會影響我們用怎樣的價值觀衡量自己。異地生活,與流散者、原住民相遇,跨文化的世界觀察豐富展現。

▓從食物想「關係」

認識食物與自己的關係、與土地的關係,更要創造從食物出發的親子關係。餐桌上的愛,是滋養身體所需的捷徑,也是情感深處的記憶與牽繫。

▓從食物探「永續」

過敏原、食物浪費、消費者完美主義等,大環境與我們生活的小世界密不可分。那些創造共享、平等、永續飲食文化的食農故事,分外動人。

如果你也和過去的作者一樣,因為身體病痛而感覺孤單;如果你已身為父母,有心想要更有覺知地過生活,為孩子打造一個不同的家庭文化,翻開書頁,你將擁有滿滿的力量!


本書特色:

★食農故事推手的走過與看見──

食物文化合作社(Food Culture Collective)創辦人柯沛如,從美國自然飲食的發源地舊金山,再回到台灣,用一個個真誠的故事,描繪人與食物、與自己、與世界,重新認識與相遇的故事。有舌尖上的甘美(別忘了書中愛的食譜),也有心靈上的厚實。

★後疫情時代的食療觀──

舒國治曾說:「人吃得不快樂,便可能造成過得不快樂。」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覺知食物帶來的感受,從不同飲食文化中借鏡健康的元素,這才是食物能療癒自己,更重要的,療癒這個世界的力量。

★從大人到孩子都該重視的飲食教育──

什麼是好的食物?醜蔬果的迷思?油脂是惡魔?便宜食物背後的代價?垃圾食物很糟嗎?對麩質過敏怎麼辦?如何把食物主導權還給孩子?……正因為食物是滋養我們身體的第一線,和食物親近,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才如此重要。

★飲食文化的觀照,跨國際的食農視野──

當被外國人批評中式料理好油卻不敢反駁時,作者帶我們看到飲食如何被文化殖民;她用食物建立的「國際早餐俱樂部」、「春捲星期五」等社群,又帶我們看到多元文化的飲食特色。白蓮瑜伽、包曼學院全人廚師課程、心靈食物、農夫市集、彩虹合作社……,書中展現的,是一種食療的世界觀察。

★「食物鏈」的情感連結,建立身體的健康自主權──

「從我到我們」(illness → wellness)!我們不能只當在食物鏈最末端等待的消費者;從對身體的自愛,到用食物連結所愛的人、所愛的自身文化,再到對土地上萬物的尊重。這是一場群體的療癒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