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二版)/史書美著
-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 作者:史書美(Shu-mei Shih)
- 譯者:楊華慶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24/12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史書美(Shu-mei Shih)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系榮譽講座教授,玉山學者。著作大部分以英文出版,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與華語語系研究相關的專著有《視覺與認同: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合編有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以及Sinophone Studies across Disciplines。2023年出版專書《跨界理論》,關注理論問題,其相關編作包括《知識台灣:台灣理論的可能性》、《台灣理論關鍵詞》以及即將出版的《理論台灣: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內容簡介: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深入分析知名台灣導演、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李安的電影「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知名香港導演張堅庭的電影《表姐,妳好嘢!》、陳果的「香港三部曲」(《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以及藝術家劉虹、吳瑪悧等人的藝術作品。
作為海外重要的亞洲研究學者之一,史書美開創的「華語語系」(Sinophone)研究,乃建基於亞美研究、離散研究、中國研究、後殖民研究之間,所進行的一種哲學性文化思考批評。此處所指的華語語系概念,包括了世界各地使用各種不同華語的各個區域,以及「中國」與「中國性」的邊緣各場域。
本書審視了「跨太平洋華語語系」──使用各種華語的社群,如台灣、香港、美國等──的影像,如電影、電視、當代藝術、報紙和新聞的生產與流通等。
全書共分六章,嘗試在華語語系與美國、中國,亞洲的跨國經濟文化關係和文化表述的互涉脈絡裡理解華語語系的內涵,檢視各華語語系社群如何建構「在地」認同,以及與「中國」和「中國性」的關係是如何充滿複雜性且越來越多樣化。而這樣的華語語系研究,在全球、國家、跨國、離散、移居還有日常實踐的各層面上,因為歷史境況的錯綜複雜,已然需要以「多維批判」的角度和方法進行。
目錄:
再版序
謝誌
華譯本謝誌
導論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視覺性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身分認同
華語語系表述
第一章 全球化與弱裔化
理論政變的局限
彈性與節點
彈性和可譯性
第二章 女性主義的跨國性
認同斷片一:女性主義對抗中國父權制度
認同斷片二:自由主義對抗毛主義國家
認同斷片三:少數主體的對抗
認同斷片四:對抗西方凝視
第三章 欲望的地緣政治
腹背受敵的共同體
「大陸妹」的性別化
陰性化「大陸表姐」
性別與公共領域
第四章 曖昧之不可承受之重
「大陸」簡史在台灣
一九九○年代「永恆的中國」
二十一世紀的「親密敵人」
華語語系的艱難處境
第五章 國族寓言之後
寓言時間與城市國家
寓意與平凡
重塑香港性
第六章 帝國夾縫間的世界主義
帝國的年代與其規模
世界主義、多元性、危險
不可譯的倫理性
世界主義合乎倫理嗎?
結論 華語語系的時間與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