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吃的抉擇:翻轉全球化飲食浪潮,從個人生活打造純淨健康、在地美味的聰明擇食指南

吃的抉擇:翻轉全球化飲食浪潮,從個人生活打造純淨健康、在地美味的聰明擇食指南/碧.威爾森著

RM 68.60
  • The Way We Eat Now: How the Food Revolution Has Transformed Our Lives, Our Bodies, and Our World
  • 作者:碧.威爾森(Bee Wilson)
  • 譯者:陳厚任
  • 出版社:常常生活文創
  • 出版日期:2023/06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碧.威爾森(Bee Wilson)

英國知名飲食作家及飲食歷史學家,為英美主流媒體的飲食評論撰稿人。曾出版著作包括《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中文版2017年大寫出版)、《叉子哪裡來:人類烹飪及飲食史》(Consider the Fork: A History of How We Cook and Eat)、《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 from Poisoned Candy to Counterfeit Coffee,中文版2012年八旗文化出版)和《這不是一本飲食書》(This Is Not A Diet Book)等。曾獲BBC頻道以及英國皇家百貨福南梅森(Fortnum & Mason)選為年度飲食作家,並多次贏得飲食作家協會年度記者獎。


內容簡介:

獲獎無數的英國飲食作家碧.威爾森,帶領你進行一場全球飲食之旅,

告訴你為什麼我們現在會這麼吃,以及未來如何吃得好。    


全世界在兩個世代之間,經歷了規模龐大的飲食革命──

我們從怎麼吃都吃不飽,農業產能低落導致糧食供給不足,到目前食物富足、標準化食品工業崛起,市場選擇眼花撩亂;再從過度飲食,到推崇單一「超級食物」的好處,藜麥、羽衣甘藍一夜之間躍升為餐桌上的明星;而有些人則徹底走向另一極端,只願意食用新型的代餐飲品。另一些人則是限制食物攝取,拒絕所有固體食物、斷食排毒。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同一座城市的兩邊,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但綜觀全球,仍會發現人們食物同質性越來越高,不論是因為突然興起的飲食潮流,讓你吃著兩顆水煮蛋加生菠菜當午餐,或是因為科技農業進步,讓你在冰島也能吃到香蕉、全年都能吃到無籽葡萄,明明現今我們的食物種類更多也更容易取得,卻不約而同選到一樣的食物。社群媒體讓很多古代的全穀食物起死回生,或是新食物如巴西紫莓或大麻籽奶粉墨登場,但也讓食用色素捲土重來,只因為食物外觀美麗,你會看到鮮艷但無味的果昔加花瓣,也能看到染成七種顏色的「彩虹貝果」。我們所有的飲食選擇背後,是來自食品工業影響,還是社群媒體推播?抑或只是沒時間煮飯,所以選了最簡單的麥當勞或健康的水煮餐盒呢?


現代人集體的飲食焦慮──

食物本來應該是生活最大的樂趣之一,但現今我們落入集體的飲食焦慮,像是一場零和遊戲,各類食物極度兩極化;好與壞、萬靈丹或毒藥。在同一城鎮、同一條街上,有人吃著巨大多層肉片漢堡,也有人吃著海帶搭配發酵紅茶菌氣泡茶飲,有飲食專家告誡我們應避免麥麩,還有人要我們懼怕起司。人們追求完美飲食的決心變成日常餐點的大敵,我們對某些神奇食材的執念,讓原本理當供給不足的食材出現在日常餐桌上,進而影響地球另一邊的產業經濟及生活文化大規模改變,像是酪梨或藜麥的全球流行。

與此同時,全世界不斷攀升的肥胖率及飲食疾病,與速食、含糖汽水飲料、加工肉品及大廠牌零嘴行銷全球息息相關。我們可能「過度飲食」又「營養不良」,想認真好好吃一餐,卻又如此多的選擇讓自己不知所措。

所以擁有幸福餐桌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作者在現今的飲食環境中,拋出了反思,到底什麼才是適合我們的飲食,該怎麼吃比較好?無論是集體或個人,現今人們對食物的辨別能力似乎不足,因為現存的飲食文化中,食物呈現的樣貌不再以原形為主,而是透過層層包裝及裝飾。人類的飲食困境絕非個人選擇問題,但仍有值得從自身做起的地方。因此作者提出了13個友善的擇食指南,幫助你離幸福的餐桌更近一步:

1、新食物、老食器──使用老餐盤和酒杯,讓用餐時刻充滿儀式感,且不知不覺控管飲食的份量。

2、不要喝「像是水」的東西──請直接喝水,因為任何像「水」的飲料,都可能糖分過量,或化學物質過多。

3、少花心思在點心、多關注正餐──多規畫美味、暖心的一日三餐,而不是每口100卡的精緻點心。

4、改變自己的口味──試著將健康食物轉換成自己愛吃的東西,讓該吃和想吃的一樣,就不會感到壓力。

5、轉移重點──不需過度擔憂飲食完不完美,只要專注往「健康飲食」的大方向邁進就好。

6、飲食計量改用比例──假如擔心蛋白質攝取不足,可以將馬鈴薯泥換成豆類,麵包換成烙餅,直接變更食物比例,不用斤斤計較。

7、先吃蛋白質、蔬菜後吃澱粉──能不知不覺攝取更多纖維,有效降低血糖。

8、食物多樣化──體內健康的微生物需要多樣化的飲食,食材不一定得流行或昂貴,但要盡量多方嘗試。

9、給食物應有的時間──多花時間下廚,如果不給食物時間,好似在說我們認為吃進肚裡的食物不重要。

10、學會煮自己想吃的──不要追逐電視上的明星料理,建立自己腦中值得信賴的美味快炒、基本蔬菜派等。

11、口味不用趕流行──大膽選用一些被忽略的食材,可以省錢又能增加自己食物的多樣性。

12、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將好奇心帶到日常飲食中,多認識周遭環境的可食性,對抗全球化飲食體系。

13、使用你的感官──不要透過社群媒體感受食物畫面的衝擊,多訓練用自己的五感沉浸食物當中。


現代的我們,最需要確立新的飲食思維,建立屬於自己的飲食模式。每個城市,都該有自己在地潔淨的食材,以及獨特的飲食文化。用新的覺知去面對富足、快速變遷的環境,重新拿回在地、永續、美味、純淨的飲食自主。


本書特色:

★綜觀古今人類、東西方國家的飲食方式,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我們現在會這麼吃。

★想要跟上潮流吃得健康?作者抽絲剝繭各種飲食風潮、超級食物以及飲食運動的來龍去脈,在你決定吃與不吃之前請拜讀!

★擺脫飲食集體焦慮,重新定義「高品質食物」所帶來的每一分喜悅!本書告訴你如何擁有健康、又無需放棄吃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