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魂斷威尼斯2021

魂斷威尼斯/托瑪斯.曼著

RM 42.90
  • Der Tod in Venedig
  • 作者:托瑪斯.曼(Thomas Mann)
  • 譯者:姬健梅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2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國著名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小鎮呂貝克,父親經商,家境小康,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一家人靠變賣父親的公司生活,他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提早輟學進入火災保險公司上班,工作之餘從事寫作。後來進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選修歷史、文學等課程,當時的目標是成為記者,成年後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托瑪斯.曼起初支持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認為戰爭原則上是必要的;之後遭到希特勒迫害,1933年流亡瑞士,1940年移居美國加州,發表了「我所在之處,就是德國文化」的名言。逃亡中一再宣揚反戰思想,晚年致力於創作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作為一生的懺悔。1952年托瑪斯.曼一家人回到瑞士,1955年因動脈硬化症在蘇黎世的醫院逝世,享年80歲。

托瑪斯.曼26歲時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布頓柏魯克世家》,小說一經發行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和共鳴,因為書中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真有其人其事。28年後,於1929年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內容描述兩個家族橫跨四代人物的興衰,反映出資產階級的醜惡、壟斷與激烈競爭,有如德國當時的縮影。長篇重要著作包括《魔山》、《浮士德博士》,另有《魂斷威尼斯》、《馬里奧和魔術師》和《崔斯坦》等中篇小說。

托瑪斯.曼生前未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婚後育有六名子女,而其中三位是公開的同志作家。在過了他的一百週年冥誕,日記出版之後,從中找到了關於他性傾向的證據。他認為同性戀是美麗的,且符合柏拉圖對話錄中所說靈魂不朽的愛情;對「少年」和同性關係的傾慕流露在他的筆記和眾多文學作品中,書中的場景與角色多來自親身經驗,其創作風格嚴謹而完美。


內容簡介:

正因為不被許可,一切充滿誘惑。


◇世上最美情詩譯成的小說

◇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志小說評選榜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說

◇改編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


瘟疫不曾真正消失,就像那些致命的愛。

「天、地、海仍舊浸浴在幽靈般透明的蒼白晨光中,一顆逐漸消逝的星星還浮游在空茫裡。但是一陣風起,從凡人無法接近之處傳來一個輕快的訊息,說黎明女神已從丈夫身旁起身,遙遠的天海之際露出第一道甜蜜的紅暈,萬物就此甦醒──」

剛獲封為貴族的偉大作家阿申巴赫,在一次散步途中,突如其來地興起了旅行的渴望,於是他動身前往威尼斯,遙遙的水鄉澤國。只是他沒預料撞進他生活的,遠比異鄉情還要來得凶險、致命、震懾人心。當不安與傳言正壟罩著威尼斯,一名美如從希臘雕像般走出的少年在沙灘上奔馳,蜂蜜色的金髮,膝窩閃閃發光,泛青的血管讓他的身體宛如半透明的材質構成……他決定留下。還有什麼比接近美更能成為永恆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