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悲傷練習

悲傷練習:自我照顧×情緒共存×人際關係的溫柔支持,在孤單中找回愛與希望/帕蜜拉.D.布萊爾、布蕾迪.麥凱布.漢森著

RM 64.30
  • The Long Grief Journey
  • 作者:帕蜜拉.D.布萊爾(Pamela D. Blair)、布蕾迪.麥凱布.漢森(Bradie McCabe Hansen)
  • 譯者:王莉雯
  • 出版社:大好書屋
  • 出版日期:2025/05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帕蜜拉.D.布萊爾(Pamela D. Blair, Ph.D.)

擁有三十年資歷的心理輔導師。是經典的哀慟作品《我還沒準備說再見》(I Wasn’t Ready to Say Goodbye)的作者之一,另著有《未來的五十年》(The Next Fifty Years,暫譯)以及《老了,更好》(Getting Older, Better,暫譯)等書。曾受邀擔任許多電視與廣播節目的嘉賓,也曾在許多場合演講,包含維吉尼亞圖書節、佛蒙特州婦女博覽會、女性形象會議、音樂劇《更年期》、女性轉型社群、第92街Y文化社區中心、圓滿女性會議,以及各種不同的機構,包括教育與文化機構紐約開放中心、社區文化空間紐約溫賴特之家及麻薩諸塞州的教育機構,並參與過一部電視特別節目《寡婦村》(Widowsville,暫譯)的拍攝。她目前已從私人診所退休,但仍活躍於社區中,為各種組織演講、協助建立女性作家與形上學家團體、在教育系統中擔任導師,並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現與丈夫及兩隻調皮的貓定居於美國佛蒙特州謝爾本。

布蕾迪.麥凱布.漢森(Bradie McCabe Hansen, M.A.)

在私人診所執業二十多年的臨床心理師,服務對象包含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布蕾迪同時是一位纖維藝術家與手工藝家,教授兒童與成人認識美妙的手工藝世界,以及創意與療癒的可能性。她是一名通過美國康乃狄克州阿西西機構學院的原型模式分析師,也通過纖維藝術創作教育社群「編織生活」認證成為一名導師。對她來說,纖維藝術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讓她與那些喜歡以視覺表達生命經驗的人互動。現與丈夫、兩個孩子、一隻狗與兩隻貓定居於美國佛蒙特州謝爾本。


內容簡介:

如果你曾經愛過、失去過,這本書將是你療癒之路上的最佳旅伴。

本書專為那些看似已經「走出來」,卻仍默默承受悲傷重量的人而寫,陪伴你理解情緒與關係的衝擊,擁抱生命中的傷心與脆弱,在悲傷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


★獲線上出版品《選擇治療》(Choosing Therapy's)選為療癒喪親的最佳書籍之一。

★「這本書涵蓋了各種形式的悲傷與失去,對任何需要相關資訊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資源。」──《圖書館雜誌》


◎陪伴你走過失去所愛的艱難時光

「悲傷並不是線性的過程,也不具有明確的時間軸──它漂浮不定且無特定形狀;當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脫離困境時,悲傷又會再度來襲。」

「我以為時間會沖淡一切,但為何思念依舊如此清晰?」在這段看似沒有盡頭的哀慟旅程中,你是否曾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

資深心理師帕蜜拉與布蕾迪長年陪伴哀傷者,以多年的專業經驗與洞察,深刻理解長期哀慟的複雜與獨特之處。她們整合個人經驗、豐富案例及深厚的心理學知識,以溫暖而堅定的筆觸,提供實用的建議,引導我們在傷痛中看見希望。


失去摯愛的你,或許依舊努力工作、履行責任、出席重要的場合,但內心深處卻持續與對摯愛的思念共存,而這份沉重的負荷,正以各種方式悄悄影響著生活的各種層面:

•悲傷揮之不去,即使多年仍影響日常生活:你是否依然經歷著強烈的情緒波動,例如難以言喻的悲傷、突如其來的憤怒、深沉的內疚、無盡的恐懼與難以排遣的孤獨?

•失去摯愛後,連「我是誰」都變得模糊不清:曾經清晰的自我認同,是否因為摯愛的離去而變得茫然?特別是當你的自我價值與逝者緊密相連時,是否感到失去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特殊日子或時刻,悲傷感比預期更強烈:每逢紀念日、節日或達成人生重要里程碑,你是否感到比平時更難以承受的悲傷與失落,過往的回憶瞬間湧現,讓你措手不及?


◎探討長期哀慟的多種面向,安放每一種情緒

你以為悲傷持續半年到一年應該可以緩解,但事實上,生命中的巨大失落和哀傷可能伴隨著一生,甚至以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形式展現,包括憂鬱、焦慮、憤怒與絕望。本書揭開悲傷的層層面紗,讓人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力量。

作者透過個人經歷和他人故事,探討不同類型的失落,包括失去父母、配偶、手足、朋友甚至寵物,幫助讀者在面對巨大失落時找到力量、韌性和成長。

•親人驟然離世,感到震驚與難以置信: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複雜情緒,提供應對驚嚇反應和過度警覺的方法。

•與逝者關係複雜,內心充滿痛苦:觸及悲傷剝奪的議題,讓你知道你的悲傷是被允許的,接納自己的感受,並意識到你有權為這份失去悲傷。

•痛失子女,彷彿世界崩塌:深入探討失去子女後難以言喻的傷痛,以及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重新找回平衡。

•在年幼時失去父母,感到與他人格格不入:理解那份長久的失落感,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面對的悲傷時刻,幫助你重新定義自我,建立親密關係。

•伴侶離去,孤單面對空蕩的家:重新認識失去摯愛後的自己,學習變得更堅強,並在適當時機重新與人建立連結。

•經歷流產或死產,未竟的期盼隱隱作痛:溫柔地安撫這份特殊的失落,理解揮之不去的侵入性想法和記憶。


◎因應人際關係的變化與挑戰,溫柔重塑自我

在失去摯愛後,人際關係也隨之改變,讓你感到孤立或難以適應?透過實用的練習與儀式,重新認識自我,在關係中找到新的平衡。

•重新定義珍貴情誼,再度建立溫暖連結:請接納當下關係的樣貌,或從簡單的社交活動開始,逐步拓展你的社交圈,打造一個能給你力量和理解的支持系統。

•愛不曾逝去,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思念: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前提下,以夢境、紀念日、溫馨對話或設置紀念角落等方式,與逝去的摯愛保持心靈的連結。

•讓愛與回憶,留下溫暖的印記:透過種植紀念植物、留下愛的紙條等方式,為舊家保留共同的印記,讓愛與回憶溫柔延續。

•卸下負面標籤,擁抱真實的自己:檢視並脫下那些象徵負面評價的「外套」,重新找回內在的價值與力量。


悲傷的旅程沒有終點,每一次的心碎,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無論你正處於悲傷的哪個階段,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溫暖而實用的指南,透過豐富且循序漸進的自我探索與指引,療癒傷痛,重新找到自我,並以有意義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特色:

1. 一本獻給努力重拾自我、勇敢前行的人們的溫暖指南。它理解你的掙扎,接納你的思念,陪伴你在愛與回憶中,翻開生命嶄新的篇章。

2. 強調自我探索與成長,探索內心深處的感受,並在哀慟中建立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人際與內在連結。

3. 以溫暖且專業的角度,全面解析長期哀慟的多面向歷程,說明悲傷與情緒的各種樣貌、關係的變動、家庭動力轉變以及信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