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馬利納

馬利納/英格博格.巴赫曼著

RM 65.00
  • Malina
  • 作者: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 譯者:王韻沁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4/01
  •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

奧地利詩人、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德語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生於克恩滕州克拉根福,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意大利三國交界處。父親是納粹黨人。1948年,她遇見了詩人、大屠殺倖存者保羅.策蘭,兩人秘密相戀,共度六個星期,此後持續通信。1950年,在維也納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53年憑出道作《延宕的時光》獲四七社獎,1956年又以詩集《大熊星的呼喚》斬獲不來梅文學獎。1957年,她與策蘭在巴黎意外重逢,再度相戀。1958年至1962年,她與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共同生活。1964年,獲畢希納獎;1968年,獲奧地利國家文學大獎。1970年,策蘭自沉於塞納河。悲痛中,她修訂了已完稿的小說《馬利納》,並於次年出版,也即她的「死亡方式」系列中唯一完成了的一卷。1973年,在一場由香煙引發的火災中燒傷,死於羅馬。


內容簡介:

您好,我是一個不知名的女人,我住在維也納。我和馬利納同居,和伊萬戀愛。馬利納在一牆之隔的地方,伊萬在電話線的另一端。我,死於馬利納,活於伊萬。我時常會做關於我父親的噩夢。我偶爾想像這片土地傳奇般的往昔。我嚇跑了來採訪我、來親吻我的手的記者。我是如皮埃羅一般的悲傷小丑女。

今天,我還在這裡,在我的匈牙利巷,寬闊的弧線形領地。但總有一天,我會消失,走進一面最古老、最堅實的牆裡。

「這是謀殺。」


「一場詞語的颶風開始在腦中呼嘯」:眩暈般的閱讀體驗,意像閃爍的詩性漫遊

小說並不著眼於情節,而是以意識流展開,第一人稱講述一個奧地利女作家的生活。

童話、夢境、現實、回憶交織,對話、獨白、訪談、歌劇並舉,被刺死的公主、惡魔般的父親、虛偽宴會上的知識分子、被審判的瀆職郵遞員……巴赫曼用詞語的颶風、荒誕扭曲的表現主義,將讀者的感官騰空掀起。


「我們互訴光明與黑暗之語」:巴赫曼悼念策蘭之作

1948年,巴赫曼與保羅.策蘭秘密相戀於維也納,前者是納粹黨人的女兒;後者是猶太人,從苦役中倖存,父母死於集中營。此後的二十二年,這段持續的戀情帶給彼此歡愉、詩意,以及莫大的痛苦。

策蘭死後,巴赫曼出版《馬利納》,隨後也英年早逝。一個沉入水中,一個遁入火焰。而半自傳體的《馬利納》,則成了愛者的自述。


「這是被謀殺的女兒們的墓地」:對女性處境的激進聲明

1971年《馬利納》出版後,立即成為德語暢銷書。然而,評論家批評該書不過是展現了作者混亂的私生活,以及堪憂的精神狀態,直到1980年代,人們才發掘了這部作品更深層的意圖:在私人生命中,看到政治變革的可能性。該作被立為女性文學的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