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jpg

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顧燕翎著

RM 68.60
  • 作者:顧燕翎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20/01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顧燕翎

曾任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YWCA董事、拓荒者出版社義工、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主任、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兼任教授、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臺北市、新竹市及宜蘭市女性/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目前擔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性平會委員。是少數從1970年代至今,始終堅守女性主義的婦運工作者。
相關著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內容簡介: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具備家暴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
但台灣,因此性別平等了嗎?
 
2019年性平處依據世界銀行統計數字,推估台灣性別平等居亞洲之冠。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難說台灣已經兩性平權,不妨想想,職場上高階主管的男女比是否相近?社會觀感與期許是否已然跳脫性別框架?要向性別平等邁進,大概還有好一段距離要走。
 
因此,貓頭鷹與顧燕翎老師合作推出女性主義系列書籍。我們相信,真正的觀念翻轉,不只是體制與法律的變革,而是要以「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方向,從根基知識建立性別平等意識。本書即是透過耙梳台灣婦運和女性意識發展過程,回顧自詩經時代,歷經班昭、清代、日治、戰後到現今的台灣婦女傳承的歷史,期待開啟更多的對話與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孝子殺妻案、保障男性上大學,點燃婦運之火
 
1970年代是台灣婦運承先啟後的年代,也是關鍵的年代:

當時,國際第二波婦女運動聲勢正盛,此時台灣發生了兩件引人省思的事件。當時因經濟起飛,上大學的女性人數增多,卻因此出現擔心女大學生名額多過男性的聲音,為了保障「男性名額」,所以有許多人主張應立法限制。
 
1972年則發生了「苦讀孝順」的留學生鍾肇滿的殺妻事件,社會輿論對這殺人兇手充滿同情,返台後他還備受禮遇。而曾經投書批評女大生名額的呂秀蓮,在當時社會氛圍下,卻提出鍾太太雖不守婦道,卻罪不致死。
 
70年代的台灣雖有出現呼應國際婦女運動的聲音,卻重在呼籲「女子有才」,開發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卻未提出「女子有權」,根本性的翻轉傳統社會,因而得到開明保守人士的支持,創造極大的媒體聲量。也因為從女性的立場發言,吸引年輕的有志女性投入,本書作者即是其一。只不過,許多年輕女性雖有澎湃熱情,卻因生活不穩定而未能長期投入。在社會風氣、傳統包袱與人員未備的狀況下,台灣婦女運動經歷諸多困難。
 
.婦運持續奮鬥,女性終於獲得工作權、生育權、性自主
 
不過,仍有許多人持續努力,例如李元貞等創辦《婦女新知》,提升對女性自主和平權的認識,正面提倡女性權利,積極爭取工作權、財產權、教育權、身體自主權等。而社會事件再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堪家暴而殺夫的鄧如雯案,促使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推動。而婦女團體熱烈響應1980年代初的消費者運動,不但喚起消費者的權利意識,也讓大眾聽見女性的聲音。1990年代以後,愈來愈多性別議題在社會上引起討論,進入國會,納入國家法律,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皆由此而生,台灣更成為亞洲第一個具備家庭暴力防治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
 
.2019年,1400萬的台灣人認為男性地位應該要比女性高
 
2019年是家庭暴力防治法三十週年,但社會改變了多少?現代婦女基金會統計,2019年仍有百分之六十的國人認為男性地位應該比女性高。1984年的《優生保健法》相當程度保障了女性的墮胎權利,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卻出現倡議墮胎禁令的全國性公投提案。因此,我們明白性別議題的分析更需要知識和歷史作為思考的後盾,才不至於淪為口號,或者盲從於教條或流行趨勢。性別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瞭解更多理論,吸收更多前人的經驗,來拓展我們的認知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