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恥辱: 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

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喬安娜.柏爾克著

RM 90.00
  • Disgrace: Global Reflections on Sexual Violence
  • 作者:喬安娜.柏爾克(Joanna Bourke)
  • 譯者:陳信宏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25/03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喬安娜.柏爾克(Joanna Bourke)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歷史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的院士,也是英國格雷瑟姆的修辭學教授(2019-2023)。她出版了許多著作,包括《痛苦的故事:從禱告到止痛藥》(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二〇一四)、《戰爭與藝術:現代衝突影像史》(War and Art: A Visual History of Modern Conflict,二〇一七)以及《動物之愛:論獸姦、戀獸癖與後人類之愛》(Loving Animals: On Bestiality, Zoophilia and Post-Human Love,二〇二〇)。


內容簡介:

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

「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

◎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

◎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

◎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

● 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

性暴力與其他暴力不同之處,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

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

● 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

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

● 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書中涉及真實性暴力案例之描述*

願我們能一起理解,並尋找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