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1984:流行音樂變酷的一年

1984:流行音樂變酷的一年/伊恩.韋德著

RM 68.60
  • 1984: The Year Pop Went Queer
  • 作者:伊恩.韋德(Ian Wade)
  • 譯者:李雅玲
  • 出版社:積木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5
  •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伊恩.韋德(Ian Wade)

作家、DJ和流行音樂迷。他曾為《Classic Pop》、《Record Collector》、《The Quietus》、《MusicOMH》、《Official Charts》、《Sunday Times Culture》,還有多年前的《Smash Hits》和《The Face》撰稿。他曾在BBC的節目《Later...with Jools Holland》擔任公關,偶爾在Spiritland、Duckie和Soho Radio擔任DJ。


內容簡介:

1984年,流行音樂「出櫃」了,也更「酷」了。

這一年,流行音樂似乎走在最前沿,將同志的議題、觀念與人物帶入集體意識。

這是一場悄然發生的革命……


皇后合唱團(Queen)強勢復出,但Radio Ga Ga竟然被一首可能是史上最「同志」的歌曲所擊敗?

瑪丹娜(Madonna)在首屆MTV大獎上的演出為什麼成為流行文化史上最經典的時刻之一?

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一九八四時刻」提前在一九七三年就上演了?

〈小鎮男孩〉(Smalltown Boy)的黑膠唱片內圈刻上了倫敦同志支援熱線的電話號碼?

為什麼〈高速電子舞曲〉(High Energy)可以在夜店排行榜上稱霸整整十一週,風靡全球舞池?

王子(Prince)為電影《紫雨》(Purple Rain)錄製的最後一首歌曲創下華納兄弟史上最快銷售紀錄?


皇后合唱團、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大衛.鮑伊、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法蘭基勇闖好萊塢(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瑪丹娜、王子、艾爾頓.強(Elton John)、渾合唱團(Wham!)、布朗斯基節拍樂團(Bronski Beat)、辛蒂.羅波(Cyndi Lauper)、席維斯特(Sylvester)……

作家兼DJ伊恩.韋德(Ian Wade)聚焦於一九八四這個關鍵年份,通過眾多歌手或樂團的創作、演出和言行,探討這些富開創性的音樂人在之前、期間和之後對同志社群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展示了他們怎樣突破障礙,激盪出至今仍在擴散的漣漪。

本書將帶我們回到華麗閃爍卻也充滿危機的一九八O年代,重新刻畫重金屬、龐克、高速電子舞曲等此起彼落的音樂潮流,也揭示了一系列隱藏在大眾視線背後的酷兒文化現象,以及當時社會環境所做出的回應:狂喜、困惑或厭惡。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向流行金曲、舞台巨星與先行者致敬。

★以嶄新視角考察流行音樂,從流行音樂追溯同志文化史。

★收錄作者推薦歌單,邊讀邊沉浸於懷舊經典與另類遺珠。


包容是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舉杯慶祝這些曾經推動變革的時刻。

獻給所有曾經抵抗、推動、甚至直接擊碎障礙的大膽藝術家──

那些怪胎、異類、變裝者與開拓者,他們開闢了另一條道路,也照亮了地下世界;

獻給那些為群體發聲,並以行動回饋社群的偶像;

獻給那些用短短三、四分鐘的音樂,讓人感受到被看見、被聆聽的珍貴時刻;

敬那些曾對我們說「你並不孤單」、「不要害怕」或「未來會更好」的歌聲。

這正是流行音樂的力量。

──後記